《知否》,被盛纮一封信斷送前程的孫秀才,他早在娶淑蘭時就毀了

小九 2023/03/07 檢舉 我要評論

一身狼狽的孫志高蹲在地上,抱著腦袋瑟瑟發抖,身旁的婦人,手握一根大棒,滿臉兇氣。

「你個作死的寡婦,自打進了我家門,三天兩頭氣婆婆,錘男人,自家男人不過去外頭喝壺小酒,你竟敢打男人,瞧把我兒打的!」

孫母心疼被打的兒子,站在旁邊指著寡婦罵。

「得了吧,你還當自己是什麼富貴老太太呀,你自己白吃閑飯也就算了,好歹管管你兒子。他一個秀才,要麼好好讀書考功名去,要麼開個私塾掙些家用,整天東跑西竄,一會兒與人飲酒作樂,一會兒領上一群狐朋狗友回來胡吃一頓。你們是準備把我的嫁妝敗光后,休了我,再去找個帶嫁妝的兒媳來?」「你若想過好日子,別休了前面的財神爺兒媳婦呀,既然休了人家,又舔著臉想找人家回來,臊死人了。」「人家帶著銀子,宅子,田地,下人陪嫁過來,半夜送茶,三更捶腿的伺候著你,你偏喜歡一個窯姐兒,趕走了兒媳婦,反倒把窯姐兒當親閨女疼。結果怎麼樣?那窯姐兒給我男人戴了綠帽子不說,還生了野種,末了,還跟奸夫卷了錢財跑了。」

孫母看見寡婦如此奚落她,氣得發瘋,撿起地上的棒子打向寡婦,不料那寡婦一閃就躲開了,孫母卻摔個四腳朝天。

寡婦一把奪過孫母手中的棒子,一下一下地朝孫志高身上揮去,嘴里大罵:

「你個窩囊廢,趕出去喝酒尋花,敢亂花銀子,敢亂交狐朋狗友,不給我好好在家待著。」

孫志高嗷嗷直叫,滿地跳著躲避,寡婦神勇無比,擰著他的耳朵邊打邊罵,圍了一圈的村民樂哈哈地看著笑話。

這是明蘭親眼所見孫志高的結局,潦倒昏聵的樣子,哪里還有半分當初趾高氣揚的傲慢才子模樣。

十二歲就考中了秀才的天才神童,終究還是毀了,當然,他的悲慘結局都是盛家的功勞。

1,

孫志高從小就是宥陽的名人,不是因為他娶了宥陽首富的女兒,而是他的才氣,十二歲的秀才不是誰都能做到的。

盛維也是看上了孫志高前途無量,才出錢出力,還把大女兒嫁給他,讓他成為自己家人。

可孫志高自打娶了淑蘭后,學業上就再沒有長進了。

是因為淑蘭貌美,他沉溺于男歡女愛了? (孫母說淑蘭耽誤孫志高讀書,每日讓淑蘭睡在自己房里伺候,夫妻倆一個月也睡不到三五回)

是因為孫志高江郎才盡?

科考應試無非是復習再復習,又不是作詩寫詞,還需要靈感。

那孫志高悲劇在哪?總不能說淑蘭是個災星,沒有旺夫命,給孫志高帶來了霉運吧?!

不得不說,淑蘭是給孫志高帶來了財富,但同時也滅掉了孫志高的發奮讀書的動力。

孫家以前是什麼樣子的。

孫志高和母親相依為命,母親給別人洗衣服賺點錢,除了最基本的生活成本,其余全部拿來給孫志高求學。

可憐天下父母心,大家都能想到孫母時常會對孫志高說的話。

「兒啊,你一定要好好讀書,將來考取功名,母親也能過上吃山珍海味,有下人使喚的日子。」

所以孫志高讀書的目的從不是光耀門楣,報效朝廷,而是改善母子倆的生活。

當他一舉考了個秀才后,盛維發現他是個可造之材,決定幫他一把,順便把這個文曲星一樣的人物拉到自己家中(家中出了個文官,也能給他商賈的身份鍍層金)。

盛纮雖然對他助益頗多,可他和盛纮畢竟是堂兄弟,下一代還能有聯系,但關系卻淡了,所以還是自家出個文官好。

作為商人的盛維算盤珠子打的精明,可看人卻不行,他以為給孫志高提供更好的物質條件就能讓他心無旁騖安心學習,掙個功名回來給盛家爭光彩。

可孫志高并沒想要光耀誰的門楣,更沒有報效國家的偉大抱負,他讀書只是為了改變生活質量。

當淑蘭帶著錢財,鋪子,下人,田地嫁到孫家后,孫志高和母親的愿望就實現了。

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孫志高就沒有了奮斗的動力,他不會再挑燈苦讀,只會放縱自己好好享受,以彌補以前因為讀書受的苦。

俗話說,不怕慢,就怕站。

孫志高的科舉之路就是因為他停止的腳步而終止了。

淑蘭帶過去的財富,讓孫志高一下子實現了終極目標,所以他不想再努力了。

2,

財富來的太快讓孫家母子很欣喜,可如何能不用再努力還能留住財富呢,這里就要說一下孫家母子的厲害之處了,真的是見證了那句話, 只要我覺得不丟臉,丟臉的就是別人。

對于嫁過來的財神爺兒媳婦,孫家母子并沒有捧著敬著,而是把所有的錯處都推給她。

孫志高學業沒有長進,孫母就到處跟人說是淑蘭沒羞沒臊整日拉著孫志高廝混,耽誤了學習。(大家名門出來的小姐,被婆母這樣說,只有臉紅的份兒,怎好在人前辯駁)

孫志高稍微面色不悅,孫母又會說是淑蘭嫁過去幾年生不出孩子,讓孫志高心情不好,也影響了學習。

明明孫志高才是要科舉的人,可在孫母的說辭里,淑蘭成了孫志大學聯考不中的罪魁禍首。

把責任都推給淑蘭,孫家母子就能心安理得的花著盛家的錢(在她們看來這是一種補償),隨意責備甚至打罵淑蘭(因為淑蘭的不賢不孝導致孫志高沒能繼續科舉高中)。

而淑蘭滿肚子委屈無處訴說,盛家在宥陽又是有頭有臉的人家,淑蘭也不想因為自己婚姻不幸,讓娘家成為宥陽人茶余飯后的笑料,就只能忍著。

而淑蘭乃至盛家的忍讓,讓孫家母子正中下懷。

孫志高把淑蘭罵回娘家,盛家趕緊帶上錢財鋪子把女兒送回來;孫志高在縣令面前胡鬧一番,盛維趕緊去善后,給人送財禮賠不是。

本來盛家是想等孫志高功成名就后成為盛家在官場的保護傘,可現在看來,盛家倒是成了孫志高在宥陽橫行的保護傘。

有了盛家這個懦弱又好面子的親家幫襯,孫志高只會更囂張。

孫母時常掛在嘴邊的那句:「大家都過來瞧一瞧,這就是我們宥陽的大戶,盛家的好家教」。

孫母說這話的語氣倒像是在看別人家的笑話,跟自己一點關系都沒有,但凡有人提出個異議,她只會說一句:「我兒子是秀才,自然會有好日子給我享福,哪里是盛家給的。」

人不要臉天下無敵,這句話形容孫母再合適不過了。

若不是孫志高要納妓女為妾,要挑戰盛家的家規,淑蘭還不知道會被困在孫家供他們喝血吃肉多少年。

此時的孫志高,早就不是當初奮發圖強要通過科舉改變命運的模樣,而是變得虛偽,貪心,算計甚至厚顏無恥,他才是典型的「有辱斯文」的代表。

3,

淑蘭的祖母(劇中是明蘭的建議)不想看著自己最疼愛的孫女受苦,就以思念親人為由寫信讓二房的盛老太太回宥陽相聚。

兩個老太太都有自己的小心思,二房老太太想回老家看看,順便把明蘭記在正房大娘子名下,有個嫡出的名分,大老太太則想讓她震懾一下孫家母子。

在淑蘭和離這件事情上,盛家大老太太謀劃的很精準。

孫家母子前腳被請到盛家,留在孫家的盛家仆人就開始打包行李,收拾淑蘭的陪嫁,全部都帶回了盛家。

盛家還從妓院拿到了被孫志高贖身的那個妓女的籍契底單,足以證明孫志高的無恥行為,盛家大老太太又以自己曾經立誓,盛家無論男丁女眷,絕不與娼門女子來往為由拜請族中耆老諒解。

最終盛家以一半嫁妝為代價,讓孫志高簽了和離書。

淑蘭的和離之路有多難。

孫家是光腳不怕穿鞋的,想要和離談何容易,總要有個說法,男人無德,婆婆無形,這都是拿不上台面來說的。

虧得盛家大老太太手段了得,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誘之以錢財,逼之以利害,才能快刀斬亂麻。

當然,孫家母子得到淑蘭的一半嫁妝就能接著過好日子嗎?

祖母跟明蘭來宥陽時隨身帶了盛纮的一封書信,是寫給金陵的同事的,信中當然會寫些日常問候以及盛纮和盛維的關系,還有對盛維那個前女婿孫秀才的評價。

大老太太對淑蘭母親說的話,金陵是二房的娘家,你二嬸又帶著盛纮的書信,我看他孫秀才以后能何去何從。

盛纮的一封書信,讓孫秀才從此后再無科考中第的希望,而他被慣壞了的貪婪和欲望注定多少金銀都填不飽。

他欣喜萬分娶回家的帶蛋母雞,生下的卻不是他的孩子。孫母疼愛萬分,四處給他討好老婆的侄兒帶著孫秀才名義上的老婆孩子逃跑了。

臨走還留了一封信,說了兩個人的刻骨愛情,希望得到孫家母子的成全,更希望他們不介意自己帶走了所有的財物(他們也要生活)。

失去了一切的孫秀才想找回淑蘭,卻被淑蘭現任丈夫帶人暴打了一頓,無奈只能娶個死了丈夫的寡婦,結果還被寡婦天天擰著耳朵打罵。

4,

孫秀才本來是人人羨慕的神童少年,為何最終混這麼慘?

一是因為他太容易滿足,沒有給自己定好目標。

他前期刻苦讀書就是為了提高生活質量,可淑蘭的到來提高了他的生活質量后,他并沒有想著要再接再厲尋求更大的發展。

為什麼我們常說人要有長遠目標和短期規劃,實現了一個小目標后就要朝著大目標繼續努力,這樣才不會安于享樂止步不前。

二是因為他私心不好。

即便他只有秀才的身份,如果他能好好跟淑蘭過日子,那盛家也會成為他的助力,說不定盛維還會托盛纮在科舉仕途上給他一些指導。

可他通過欺壓淑蘭來獲取自己的優越感,雖然他心里舒服了,可淑蘭不舒服,盛家更不舒服,狗急了還會跳墻呢,何況是人呢。

盛家有錢有勢有人脈,想要整他簡直不要太容易了,虐待淑蘭,對盛家無異于自毀前程。

想要做軟飯硬吃的鳳凰男,最終是要付出代價的。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