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一部長達76集的古裝宮廷劇走入大家視線,這是 鄭曉龍導演的第一次古裝劇試水,也是 孫儷第一次擔任古裝劇大女主。
當電視劇正式開播的時候,所有主創人員全部翹首以待,尤其鄭曉龍導演更是內心忐忑, 他說:這是我這輩子第一次拍古裝劇,我是用心了,但不知道觀眾買不買賬。
雖然彼時的鄭曉龍,已經執導了《渴望》、《四世同堂》、《編輯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紐約》和《金婚》等多部經典電視劇,但對于這次的古裝劇,鄭曉龍依舊很擔心。
一是:這是部架空的小說,與其他歷史古裝劇相比,有點「不嚴肅」;二是:這是講述后宮女人的一部戲,題材算不新;三是:這部劇有76集,堪稱是最長的古裝劇了,生怕觀眾沒有耐心。
但萬萬沒想到 ,這部古裝劇開播之后,立馬火遍全國,不僅成為該年度最火爆的古裝劇, 還為後來的宮斗劇打開一扇門。
這部劇就是《甄嬛傳》,時隔9年后再來看,依舊為其中的細節所感嘆!
1
一晃而過的鏡頭
其實早已埋下伏筆
張曉龍導演拍電視劇,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不說廢話」。
一句台詞能講清楚的,絕不加第二句,所以鄭導的這部《甄嬛傳》,雖然長達76集,但里面的每一個人物,每一句台詞,甚至僅是一個地名,可以說都暗含深意。
在《甄嬛傳》開頭第一集,甄嬛得知要入宮選秀女之后,她帶著浣碧,流朱去寺院上香許愿。
甄嬛一行從寺院出來之后,導演給了寺院門頭一個鏡頭 ,如果細看的話,你會發現這個寺院叫「上善寺」,門兩邊還有一副對聯,叫 「甘露灌頂受菩提記,光明照身廣渡泉生。」
看到這幅對聯才發現,原來女主角甄嬛的命運,在第一集已經埋下了伏筆。
「甘露灌頂受菩提記」,對應的是甄嬛生下朧月之后,因為對皇帝心灰意冷,寧愿去甘露寺修行,也不想再看這個負心人一眼;
「光明照身廣渡泉生」,在甘露寺受盡磨難之后,尤其得知果郡王戰死之后,甄嬛為了腹中胎兒決定東山再起,後來她被封為「熹妃」,當成為鈕鈷祿甄嬛后的她從寺院走出來時,可不就是「光明照身」,耀眼的讓人不敢直視!
以前看時沒注意,如今再看,原來導演第一集的時候,就已經把後來的結局都交代了,而且不得不說,鄭導在為甄嬛安排住所的時候,也是煞費苦心。
甄嬛進宮之后,被封為「莞貴人」,第一次住的地方叫「碎玉軒」。
在原著《后宮·甄嬛傳》里,甄嬛其實原名叫「甄玉嬛」,因為她覺得「玉」字太俗,所以自己改名為「甄嬛」。只是,從未想過,甄嬛把自己的「玉」字去掉了,也沒有逃得過「玉碎」的命運。
在「碎玉軒」里,甄嬛曾經和皇帝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從杏花微雨初見時,到皇帝親自為甄嬛布置椒房之寵,彼時,他是她的四郎,她是他的嬛嬛。
只是誰也沒有想過,原來所謂的「嬛嬛」,不過是純元的影子 ,當得知自己一直是個「替代品」之后,甄嬛絕望了,她從未想過,當初杏花微雨,那個親口對她說要一輩子平凡夫妻的四郎,原來竟是一個如此絕情之人!
于是,生完孩子不過三天,她便帶著滿身的傷痛和憤怒,離開了皇宮。
看到被皇帝的絕望「摧殘」到谷底的甄嬛,從此清純脫俗的女孩,如今淪落到如此地位,不由得想到當初居住的「碎玉軒」,碎的不就是甄嬛這塊寶玉嗎?
哪怕從前的甄玉嬛去掉了「玉」字,但是命運依舊沒有放過她。
但「碎玉軒」,碎的何止是甄嬛一人,還有沈眉莊,甄嬛離宮之后,所有人都說「碎玉軒」不吉利,唯有沈眉莊念及姐妹情分,自愿入住碎玉軒。
「假孕爭寵」一事之后,沈眉莊對皇帝再無半點情分,哪怕是皇太后一直為兩人尋找機會,但沈眉莊依舊 「寧可枝頭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風中。」
沈眉莊說自己喜歡秋日的菊花,因為愛菊花的氣節,但她本人又何嘗不是一朵傲菊,寧愿獨守宮中,也不愿再為皇帝摧眉折腰,一直到她愛上了溫實初,最后血崩「碎玉軒」。
這樣的沈眉莊,不正是用一生書寫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氣節嗎?果真「碎玉軒」是一個不吉利的地方。
其實,在《甄嬛傳》里,類似這樣的小細節有很多,可能當初看的時候,我們總會無意間忽略過去,一旦我們注意到了,就會明白 ,原來鄭曉龍導演在這部劇里,藏了這麼多小心思。
真正的有實力的導演,或許就是如此。
他們從來不會直接告訴觀眾,我講的什麼故事,拍的什麼戲,也不會大肆宣揚自己到底多用心,為拍戲付出多少努力,他們只會用盡全力,去做好每一個細節和鋪墊,哪怕是些細節永遠不會被觀眾發現,但他們還是愿意去努力!
這就是一個導演的初心,也是一部戲成為經典的原因。
2
以小見大的拍攝手法
含蓄克制的中國文化
《甄嬛傳》一共有76集,從前朝到后宮,從春夏到秋冬,上至皇帝皇后,下到丫鬟太監,在這樣一部恢弘的作品里,如何給予每個角色「生命力」,是考驗鄭曉龍導演的一大難題。
仔細看《甄嬛傳》之后,發現鄭導講故事有一個特別高明的地方,那就是「以小見大」,他會借助一個小小的物品,來讓觀眾迅速領會其中的奧義。
比如,華妃和皇后宜修的這場「較量」。
華妃被任命操辦選秀事宜之后,表面上看是掌握了協理六宮之權,可謂是「皇后一人之下,后宮眾人之上」,但這點囂張的架勢,無形中就被皇后給「滅了」。
當皇后把華妃請過來之后,宜修歉意地說道:「這個時候請妹妹過來,耽誤妹妹午睡了。」
「這個時候」,是一天最熱的時候,按照平日大家都在午睡,但皇后就是趁著這個點兒,把華妃喊了過來,并且華妃還不能不來,畢竟皇后就是皇后。
果真,兩人說了幾句話之后,華妃是滿肚子火,可又不敢跟皇后正面「交鋒」。只能假借皇后賞賜「牡丹酥」時,使眼色讓丫鬟打翻了這盤點心。
看到碎了一地的點心,華妃臉上有了喜色,潛台詞就是:「你讓老娘過來,老娘不能不過來,但你賞賜的點心,老娘不想要,不稀罕」。
但沒想到皇后卻一點不惱,并且順勢就說華妃手下人辦事不利索,直接安排了一位宮女給華妃,表面是體恤華妃手下沒有得力干將,實則是安插自己的眼線。
你瞧,就是這一盤「打碎」的點心,竟然連接了這麼多戲份,包括皇后給華妃的這個宮女「福子」之死,再到後來一系列事件,都給串起來了!
不只是「一盤點心」,有時候通過一根「白頭髮」,鄭曉龍就能刻畫出一個角色的精準內核。
比如,皇后身邊的一個得力干將,剪秋。
有一次,一位宮女伺候皇后梳頭,皇后突然發現自己有一根白頭髮,她說:「原來我真的有白頭髮了,看來我真的是老了。」
這時候,剪秋就狠狠地瞪了那個宮女一眼,眼神里滿是殺氣和責備,馬上訓斥:「你是怎麼梳的?」充分體現了她作為下屬的精明和能干!
平日里,都是剪秋為皇后梳頭的,難道剪秋沒有看見皇后的白頭髮嗎?當然不可能,只不過以往的時候,剪秋都是默默把皇后的白頭髮掩蓋住,不讓領導發現,就是怕領導傷懷。
從這里就能看出, 為何皇后如此精明的一個人,她能百分百把剪秋當心腹,不得不說,剪秋這個人也是真的值得被領導信任和托付。
一根白頭髮,就能看出這麼多「戲份」,鄭導的功底委實令人佩服!
縱觀《甄嬛傳》,你會發現很多導演「點到為止」的地方,其實都暗含深意,這種「以小見大」的拍攝手法,不只是讓觀眾更容易理解,也體現了中國文化里那種克制和含蓄。
怪不得有人說,一部《甄嬛傳》,其實拍的不只是后宮女人之間的「勾心斗角」,而是一部表現當時那個時代的世態炎涼,每個人物,不管地位身份,都在為自己的命運而掙扎。
3
生旦凈末丑悉數登場
小人物也有大用處
《甄嬛傳》這部劇為何有這麼多人看,而且很多人還看了不止一遍。
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這部宮斗劇,不只是孫儷,陳建斌,蔡少芬等這些主角演的好,那些配角們也毫不遜色。
尤其那些主子身邊跟著的丫鬟和太監們,單挑一個拿出來,就是一出大戲。
比如,甄嬛身邊的「浣碧」。
浣碧雖然是侍女,但卻比主子的心氣還高,她背叛過甄嬛,後來也死心塌地地跟著甄嬛去甘露寺, 到最后為了自己心愛的果郡王,不惜設「剪紙小像」的局,來讓果郡王不得不娶自己為妻。
仔細品「浣碧」這個人物,她的劇情戲份僅是一條副線,但卻跟主線的劇情「百般纏繞」,她跟甄嬛是同父異母的姐妹,卻不得不以主仆相乘,她跟甄嬛愛上同一個男人果郡王,明知甄嬛這樣是死罪,但她卻不敢告發,因為她們的命運早已拴在一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再比如,皇帝身邊的太監「蘇培盛」。
蘇培盛自幼陪伴皇上一起長大,地位比有些嬪妃還要高,這個人跟著皇上從前朝到后宮,可以是最懂皇上心思的一個人,也是皇上身邊最信任的一個人。
原本蘇培盛是不站隊的,但後來發現甄嬛的過人之處后,他便暗地里幫了幾次甄嬛,直到他愛上槿汐姑姑之后,徹底變成了「甄嬛戰隊」。
尤其,在最后那場最精彩的「滴血驗親」環節,蘇培盛的作用可以說是「功不可沒」。
就在甄嬛一派快要落敗的時候,甄嬛懷疑水有問題 ,便直接刺破蘇培盛的手指滴血進去,崔槿汐也順勢滴了血進去,此刻所有人的血都融在一起。
這時候蘇培盛說了一句話:「皇上,這不可能的,奴才沒有生育能力,溫太醫和槿汐怎麼可能是奴才的孩子。」怒發沖冠的皇帝哈哈一笑,說了句:知道。
可以說,此刻蘇培盛的一句話,就已經把局勢扭轉了幾分,果然後來皇帝就讓蘇培盛端過來第二碗水,大概皇帝這時候還不知道,自己最信任的蘇培盛,早已是甄嬛一派的人物,這個當初有些嬪妃覺得只是個「閹人」的太監,竟然成了甄嬛和皇后兩派相斗的關鍵。
看到這里,不得不說,《甄嬛傳》這部劇中,有很多類似這樣的小人物,看似普普通通不起眼,只是主子身邊的一個小跟班,但卻往往在關鍵時刻,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而鄭曉龍導演最高明的地方,就是他讓這部劇里的每一個角色,都發揮出自己的作用,勾勒出一幅巨大的史詩長卷。
正所謂「以小見大,四兩撥千斤」,或許正是鄭曉龍和所有演員們的努力和認真,讓這部劇不管時隔多少年都能一枝獨秀,令觀眾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