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十三年,乾隆皇帝的原配嫡后——孝賢純皇后富察氏崩逝,時為嫻貴妃的那拉氏被晉封為皇貴妃,「攝六宮事」并于乾隆十五年被冊封為后,成為第二任后宮之主;乾隆三十年,「帝后矛盾」爆發,繼皇后那拉氏被「不廢而廢」,時為令貴妃的魏佳氏被晉封為皇貴妃,成為實際上的后宮之主。
執掌后宮長達10年的魏佳氏崩逝,乾隆皇帝的后宮再次出現了「后位虛懸,中宮無主」的局面。 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后宮同樣不可一日無主。即使乾隆三十一年后,「不復繼立皇后」;乾隆四十年后,不再冊封皇貴妃、貴妃;可自乾隆四十年到乾隆六十年的20年時間中,乾隆后宮畢竟還是需要一個實際上的后宮之主,統轄后宮妃嬪、執掌六宮庶務。
那麼,魏佳氏薨逝后,是誰在執掌乾隆后宮?
乾隆四十三年,御史言官們向乾隆皇帝奏請「立儲」、「封后」,乾隆皇帝給出了「不再封后」的4個原因:
1、富察皇后崩逝后,乾隆皇帝便不想再行立后,只是礙于皇太后的堅持,礙于那拉氏系「皇考所賜之側室福晉。位次相當」,才不得已而為之。
2、乾隆時年68歲,「豈有復冊中宮之理」;
3、當時的后宮妃嬪中,「無克當斯位之人」;
4、當時的滿洲大臣、蒙古王公幾乎全是乾隆皇帝的兒孫輩,他們的女兒輩分更低、年齡更小,「豈可與朕相匹而膺尊號乎」。
所以,繼皇后那拉氏以后,乾隆皇帝不再封后;皇貴妃那拉氏以后,乾隆皇帝不再封皇貴妃,甚至連貴妃也不再晉封。
根據《清史稿·后妃列傳》的記載,清朝的后宮制度乃系「皇后居中宮;皇貴妃一,貴妃二,妃四,嬪六,貴人、常在、答應無定數」,皇后、皇貴妃、貴妃不再冊封,妃位便成了乾隆后宮中位分最高的妃嬪。
在電視劇《如懿傳》的演繹中,除了惇妃外,愉妃、舒妃、穎妃、容妃全屬「繼后如懿陣營」,合力扳倒了已經爬到皇貴妃高位的衛嬿婉。
在實際的乾隆后宮中,也正是這幾位「正義派」妃嬪,實際執掌了乾隆四十年以后的乾隆后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