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家雖姓盛,但原本一點兒也不盛,據說盛老太公自小喪失雙親,靠乞討為生,後來趕上改朝換代,盛老太公 走官商勾結路線,盛家才漸漸興旺,修了祖廟,蓋了宗祠,還在老家宥陽建了一座偌大宅邸。但凡商賈出身的人都喜歡走文化路線,盛老太公發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重金聘了一位沒落書香官宦家的小姐為妻,育有三子。
或許是盛老太公太能干,又或是忙著掙錢沒時間教育孩子,盛老太的三個兒子一個比一個作,要不是娶了兩房今好兒媳,可能連香火都保不住了。
大老太爺
盛老太公的大兒子就是盛維的親爹,也就是大老太爺。盛老太公掙下大筆家業,即便分了三個兒子,也都很富足。
盛老太公娶大老太太為妻,生兒育女后依然流戀花叢,尤其喜歡逛青樓,後來還結識了一位賣藝不賣身的「奇女子」。大老太爺為這位奇女子贖了身,將她納入家門,對她寵愛有加,對妻兒不聞不問,小妾慢慢地把持了全家,大老太太母子幾個日子越來越難過。
那年冬天,因缺衣少食大老太太的大姐兒感染風寒,本來一劑藥便能救了命,可那個妾室硬拖著不給請大夫抓藥,大姐兒生生被磨死了,死的時候還不到十歲。
親閨女病死,大老太爺卻沒什麼反應,大老太太悲痛欲絕的同時驀然驚醒,若再在這里待下去,剩下兩個孩子也可能會被糟踐死,于是她就帶著盛維和盛紜躲到鄉下去。
大老太爺對此非常惱怒,準備寫休書把大老太太休掉,還好被盛老太太攔住了,盛老太太雖是弟妹,但出身高貴,又有見識,大老太爺寵妾滅妻本就理虧,休妻一事也就作罷了。
大老太爺和他的妾室不會節源開流,還各種揮霍,導致家產越來越少,后面只能靠典當過活,最后連祖宅都給抵押了。巨大的窮富落差,加上小妾卷走了僅有的家私,沒多久大老太爺就去世了。
開始那幾年大老太太母子仨在鄉下過得十分艱難,還好有盛老太太幫助才渡過難關,隨著盛維盛紜日漸長大,顯示出了驚人的做生意天賦,大房這才慢慢地緩過來。大房感念盛老太太的恩德,盛維和盛紘兩兄弟因為處境相似,從小一起長大,感情特別好。
大房發跡后,每年都給二房送許多金銀珠寶,後來,盛紘科舉順利,在朝為官,利用職位幫助堂兄,兩房互助互力都越來越好。
要不是大老太太及時帶孩子離開,盛老太太又出手相助,大房就絕了。
二老太爺
二老太爺就是明蘭的祖父,一個風翩翩倜儻瀟灑的探花郎。 據說當年二老太爺高中后,盛老太公就挾著名望和銀票買下泰安門外一處四五進的大宅,地段中等偏上,右靠讀書人聚居的臨清坊,左臨半拉權貴住宅區。
盛家屬于暴發戶,雖然出了個探花郎,但跟勇毅侯府還是差了很多。不過勇毅侯千金看中了英俊瀟灑的探花郎,老侯爺拗不過獨女,加上得知盛家在京城有這麼一處宅,覺著也不是沒家底沒根基的貧寒人家,勉強答應婚事的。
二老太爺自詡風流,盛老太太性格剛毅,成親不久便吵得不可開交。之后二老太爺帶回一個女子,還叮囑盛老太太好好照顧她。盛老太太驕傲了一輩子哪受得了這種氣,當時就嚷嚷要和離。
古代和離并不簡單,一場拉鋸戰開始,眼看就要一別兩寬時,盛老太爺感染了風寒,更令人想不到的是他會因此一命嗚呼,那年他還不到三十歲,偌大的家業只有一個年幼庶子(盛紘)繼承。
盛老太太和盛老太爺也有過一個兒子,只是出生不到一個月就莫名夭折了,此時盛紘的姨娘也去世了,三老太爺又在一旁虎視眈眈,盛老太太不忍庶子孤苦無依,就將他記在自己名下,用自己的嫁妝跟三老太爺打官司,打了幾年才保住了家產,盛老太太後來又為盛紘聘請名師,考功名,娶媳婦,生兒育女,二房因此興旺起來了。
二老太爺寒窗苦讀十幾載,好不容易考中探花,還沒為國家做出貢獻就英年早逝了,要不盛老太太幫他養兒子,他這一房也要斷絕。
三老太爺
三老太爺別的比不上兩位兄長,可在貪花好色上更甚他們十倍,吃喝嫖賭樣樣俱全,壽命也是最長的。
三老太爺只有一個兒子,叫盛縐,但有三個孫女和一個孫子,有三老太爺這樣的長輩,三房的子孫多是有樣學樣。
幾個孫女小的時候,三老太爺的兒媳婦就說家境艱難,理直氣壯地把三個女兒送到大房,讓盛維和李氏扶養,這三個女孩,除了秀蘭好點,慧蘭和月蘭都深得她們爺爺的真傳。
每逢年過節分東西的時候,月蘭總要鬧一回。不是搶品蘭的衣裳就是偷淑蘭的釵環,品蘭告狀,她還到處恬著臉哭,說大家欺負她!一開始小偷小摸,李氏沒管她,誰知後來她偷了李氏房里的地契,李氏這才下狠心收拾她,好容易將地契要了回來。
還有慧蘭,比品蘭大三歲,從來不讓著堂妹,小時候都不知道打了多少架,有一次還把品蘭推倒撞到了石頭上,額頭磕傷了,那個傷疤一直就沒下去。
上面說都是孫子輩的,三老太爺的兒媳婦也是隔三岔五來大房要東西,大老太太和李氏不理她,她就夾槍帶棒地諷刺: 什麼大房二房的金山銀山堆填了海,卻只看著自己兄弟叔伯落魄的要討飯了也不管上一管!
實際上盛維每個月都給三房發銀子,衣服和油米,遇到喜事或許逢年過節都叫三房一起吃飯,即便這樣,三房還是不滿,覺得給得太少。
三老太爺就不用說了,仗著自己是長輩,經常跟盛維要銀子。大老太太生病的時候,三房的就輪流上來,一會兒說老太公還留了財物在大老太太處,如今要分銀錢,一會兒又說要替盛維當家操持,三老太爺動不動就賴在家里不走,因為他歲數大了,大家伙兒怕有個好歹,也不敢挪動他。
不過,三老太爺遇上盛老太太就「慫」了,因為不管是身份,見識,脾氣他都比不上這位二嫂。
比如,三老太爺對盛維說:大侄子,當初老老公過世時可把五萬兩銀存在大房了,這會兒該分分了吧。
盛維:這事兒……沒聽說呀。
老爺:你小子想耍賴!敢對叔叔無禮,我這兒可還留著當年老太公的手記呢!
盛老太太:哦,是有這事兒,不過那年三叔要給翠仙樓的頭牌姐兒贖身,不是預支了去麼,當初經手的崔家老爺應還留著當年的檔記呢,回頭我去封信取來就是了……怎麼,你橫眉毛豎眼睛的,還想對嫂子無禮?!
……
每當這時,三老太爺就會找個理由走掉。
三老太爺雖然一直不成器,但有一個好處,就是懂得見好就收,見風使舵,以至于一直都沒和大房二房徹底翻臉。
盛維很聰明,做生意就要講究個名聲,三房再不濟,三老爺還在,又是兩代以內的親戚,若真全然不管不問,只顧自己富貴卻不接濟,就會被人說嘴是嫌貧愛富。商賈人家多有不義之名,但盛維在宥陽的名聲特別好,除了他平時憐老惜弱,周濟窮苦之外,還有就是三房的作天作地,更顯示出他的善良仁厚。
寫在最后
這就是盛家三個爺爺的故事,個個都可以作為反面教材,因為他們的原因,盛維盛紘都不敢讓孩子們逛青樓,更不敢跟青樓女子打交道,就怕他們會像自己父親叔伯們那樣,為一個「奇女子」弄得家破人亡。
這麼一想,三位爺爺也算為子孫后代做出了「貢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