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原著:「搶走張氏婚姻」的小沈氏,為什麼還會對張氏嫉惡如仇

小九 2023/02/02 檢舉 我要評論

看過《知否》的人,都知道女人嫁到夫家,為妻為媳殊為不易。像明蘭嫁給疼愛自己的夫家,卻有繼母和滿院的妯娌、親戚要應付。

像華蘭嫁給「媽寶男」丈夫,不僅沒有丈夫幫忙,還得整日應付折騰人的婆婆,大半輩子的時光都被婆媳矛盾消耗殆盡。

當然,并不是每個女子嫁到夫家都如此不堪。比如沈皇后的妹妹小沈氏,她的婚姻可謂平順幸福,嫁給疼愛自己的丈夫,公婆明事理,兄嫂偏疼與她,日子過得順遂無比。

在看劇時,覺得小沈氏是個天真活潑、沒心機的女子,可看完原著才發現,小沈氏是個拎不清的人,搶人了張氏婚姻不說,還待人嫉惡如仇。

01小沈氏嫁到鄭家

小沈氏自小父母雙亡,被哥哥姐姐照顧著長大。後來,因姐夫運氣好被封為先皇封為太子,沒多久便成了當朝新帝,而小沈氏跟著姐姐沈皇后沾了光。

新帝登基,沈從興、小沈氏成為正兒八經的皇親國戚,為小沈氏的婚事則由皇帝做主,嫁給忠敬候府鄭家的嫡次子。

先帝在位時,忠勇侯鄭家和英國公張家已有婚約。後來新皇登機,為拉攏新舊朝臣的關系,不惜賜婚張家和沈家,而沈皇后將妹子小沈氏嫁到鄭家,硬生生拆散鄭張兩家的婚事。

要知道,忠敬候鄭家是連公主都稱贊,想嫁過去的好人家,而從禹州上京的小沈氏,就不費吹灰之力嫁入鄭家。

雖說自古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小沈氏沒有反抗的權力,這也無可厚非,但她卻身在福中不知福。

初嫁到鄭家,小沈氏想仗著姐姐皇后的勢力,欺壓管家做主的大嫂鄭大夫人,誰知鄭大夫人淚眼汪汪,跪在婆母鄭老夫人跟前:「 妾身卑微,不足為沈氏長嫂,自請下堂歸去。

年邁體弱的鄭老夫人嚇得失魂落魄,撐著病體,披上全副誥命服,到宮里請罪討饒。一時間,輿論壓力倒向沈家。

沈皇后還沒來得及開口替妹妹說兩句,卻被扣上欺壓忠良的罪名,這事竟弄得皇帝下不來台,最后帝后將小沈氏怒罵一頓,還特意向鄭大夫人賠禮道歉,事情才算了結。

小沈氏不僅仗勢欺人,還是個拎不清的人。得知皇帝賜婚哥哥沈從興與英國公張家,小沈氏對張氏從沒給過好臉色。

沈從興娶張氏為著皇命,可沈家欠鄒家一條人命,便納了鄒家三姑娘為妾,還得皇后封賞,成為「 天下獨一份誥命妾室」。

張氏嫁到沈家后,她雖理解沈家既不想得罪皇恩,又不想舍棄舊情的這份心,卻見不慣小鄒氏仗著恩情揚武揚威。對于小鄒氏,張氏始終是「不爭不搶不斗」的態度。

可小沈氏卻見不得張氏「高傲」的嘴臉,私下跟明蘭抱怨過: 「這親事又不是我哥硬求來的,也是皇上的一番美意!她張家不敢違逆圣意,這便拿我們沈家出氣!整日一副死樣活氣,擺出臉色給誰看!」

要知道,張氏是英國公夫婦的老來女,挑選夫婿都挑十八歲才肯出嫁,英國公夫婦更是將女兒捧在手心里。所以,張氏的傲氣和自信皆來自娘家給的底氣。

萬萬沒想到,天意弄人,張氏不僅沒有嫁得如意郎君,還成了沈家的填房夫人,家里有個誥命妾室,打不得罵不得,讓她這個正室形同虛設,她心里如何不憋屈。

然而,這些在小沈氏眼里卻是高傲、瞧不起人,因此她對張氏從沒給過好臉色,特意與小鄒氏交好不說,還四處說張氏的不是。

不管對鄭大夫人還是對張氏,為什麼小沈氏可以如此理直氣壯?

因為小沈氏命好,前有姐姐皇后、沈國舅,后有忠敬候鄭家,即便做了錯事,也有人兜底,所以她做起事來全憑喜好,而不顧他人感受。

就像房媽媽所說:「女人這一輩子的好壞,不過是一命二運三本事,三者占其二,便可一生順遂。」

小沈氏屬于命好,運也好的女人,即便她沒什麼本事,日子也能平安順遂。

當然,如果一個人沒有作為,憑借運氣活著,總有一天好運會被消耗殆盡。

02小沈氏與張氏作對的真正原因

張氏懷孕后,每個月會請大夫到府里來看診,小鄒氏每回都以頭疼腦熱為由,扣留大夫半盞茶才肯放人。雖然不耽擱事,但給張氏添添堵,她也開心。

有一次,大夫來給張氏看診,小鄒氏又裝病扣了會人,誰知恰好碰到鄒家大舅爺夫婦來做客,知道大夫是城內名醫,還是來給張氏看診的,頓時要求大夫給他們從頭到腳看一遍。

平時小鄒氏扣押人,張氏默默地忍了。但這次耽擱半日,張氏實在覺得憋屈,便找小鄒氏理論。

不料,小鄒氏親哥當著張氏面,說了不少難聽話,期間還推倒張氏在地,導致她早產。

英國公夫人聞聲而來,當著沈從興的面一通臭罵,連同小鄒氏都不放過。

張氏掙扎了整晚,險些沒了性命,幸好最后誕下兒子,母子平安。然而,張家并不打算息事寧人,恰好碰到明蘭來送東西,做了見證人。

小鄒氏害張氏難產,小沈氏驚慌不已,明蘭安慰她:「 你也是惦記著前頭那位嫂嫂,才會這般厚待鄒家,怨不得你。」

小沈氏沉默半晌,忽然撲到明蘭懷里失聲痛哭,明蘭不明所以,忙問原因。

小沈氏才抽泣著說:「 我不是因前頭嫂嫂才厭惡如今嫂嫂的!我故意待鄒姨娘好,是因為……在我們來京城之前,張家已和鄭家在議親了,因先皇過世才耽擱,相公原本要娶那張氏的…

過門之后,公婆兄嫂都是再好不過的人,相公待我又是……每每想到嫂嫂過得不好,我便覺得如同做了賊一般,心里膈應得厲害…」

明蘭張大嘴巴,腦中混亂半晌:「 你個沒良心的,既然如此,你更該待她好才對呀!」

小沈氏哭得說不出話:「 我知錯了,知錯了!我以后一定好好待,再不使氣了。

明蘭無奈地拍著小沈氏的背,安慰了半天。鄭大夫人端著湯婆子進來,坐到小沈氏床邊,連連安慰弟媳。

看到這一幕,明蘭心中感慨萬千,想到那個蒼白虛弱的女子,若非造化弄人,此刻依偎在寬厚長嫂懷里、安心養胎的,應該是張氏。

張愛玲曾說過:「人總是在接近幸福時倍感幸福,在幸福進行時卻又患得患失。」

其實,身為旁觀者可以理解小沈氏患得患失的心情,畢竟不是靠自己努力得來的幸福,心里多少有些驚慌。

可既然得到了這份好運,就該承受相應的責任和義務,也該對他人存敬畏和感恩。然而,小沈氏將這一切看成理所應當,甚至不想因愧疚而有意攻擊張氏。

就像英國作家薩克雷所說:「如果一個人身受大恩而後來又和恩人反目的話,他顧全起自己的體面,一定比不相干的陌路人更加惡毒,他要證實對方的罪過才能解釋自己的無情無義。」

一個不懂感恩的人,自私早已成為他的常態,而這樣的人就算得到一時的運氣,最終也會因自私而失去。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