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明蘭大婚,省略了多少步驟?古代一場完整的婚禮,
需要準備多少東西?
雖然從顧廷燁求親,到明蘭成親當天的戲份,持續了三整集,
但還是有劇版沒拍出來的細節。
今天咱們來說一說,按照禮制,顧廷燁要娶明蘭,都需要哪些項目?
顧廷燁找長柏說起婚事時,因為還不確定當時是否能娶到明蘭,
所以顧廷燁這娶媳婦的第一步「納吉」還沒開始。
明蘭答應了顧廷燁的求婚后,
顧廷燁便馬不停蹄的就開始了「三書六禮」的準備工作。
這段情節,是在明蘭和如蘭的對話中體現的。
按慣例,小秦氏要代表男方家長,帶著媒人,和禮物,親自上門提親,
以求得女方的「應允」。顧廷燁為表重視,也為防止小秦氏欺負盛家,
也跟著來了。這第一項,被稱為納采。
納采時攜帶的禮品,也是有講究的。我國最早的禮儀用書,
《儀禮·士昏禮》中提到:「昏禮,下達納采。用雁。」
這個雁,很容易聯想到華蘭的「聘雁」。
其實,「聘雁」應該是在一開始,納采提親時,就送到女方家的,
而不是在「納征禮」上。隨著「大雁」的稀有,
慢慢的只有貴族才能用得起「大雁」提親。
民間更多的是用,常見的「鴛鴦」等活物來代替。
明蘭結婚時,顧廷燁就為她獵來了一對「雁」,所以他來納采時,
一定是帶著他的「雁子」來的。
《知否》原著里,對「大雁」還有很多詳細的描述,
像長柏到海家提親時,盛纮為了讓海家覺得盛家重視這門婚事,
專門買來一對大雁。如蘭結婚時,因為文家沒什麼錢,所以是用「木雁」代替的。
納采后,緊接著就是問名。顧名思義,就是男女雙方,互相詢問好彼此的名字、以及生辰信息。雖然明蘭和顧廷燁之間太過了解,但這項還是不能省略。
因為要為下一步「納吉」做準備。
納吉是指,在得到雙方的生辰庚帖后,便會將庚帖,
置于神前或祖先案上請示吉兇,以肯定雙方年庚八字沒有相沖相克。
在得知雙方并沒有相沖相克后,這門婚事就算初步議定了。
議定之后還沒完,男方要寫下「聘書」,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訂婚書」,
之后送到女方家中。聘書是結婚過程中,所用到的第一件文書,
可以有效的保障婚姻記錄。
這一步,包括「問名」,對于顧廷燁來說,就是走個形式,
管他八字合不合,反正顧二對明蘭是勢在必得。
在這里,顧廷燁的心應該能暫時放下了,因為明蘭是跑不了啦!
但距離明蘭真正成為他的妻子,還有很多重要「過程」啊!
《知否》為什麼拍華蘭的納征禮,卻不拍明蘭的呢?
劇中省略了很多婚禮細節,像是嫡女如蘭的婚禮,還有明蘭的「納征禮」,
難道我們「女主」不值得一場「納征禮」嗎?當然不是啦!
因為一切規格,都可以詳細參照華蘭的標準。
和傳統的納征禮一樣,由男方請兩位或四位,尊貴的有福之人,
和媒人一起,將聘書、禮書,送到女方家中。
相對應的,還要交給女方家聘金、禮金及聘禮。袁家求娶華蘭時,
就是派了袁家大郎夫婦二人,來的揚州。
劇里提到的,明蘭大婚前,顧廷燁和小秦氏只來過一次,
就是送了滿院子「聘禮」的那一次。但其實聘禮,以及聘書和禮書,
應該是在「納征禮」上,由顧家派人送到女方家的。
聘書是顧廷燁和明蘭訂下親的文書,而禮書則是明蘭在答應婚事后,
顧家寫下的大婚物品單子,也就是「聘禮單子」,
這張單子和明蘭的「嫁妝單子」是相對的,二者缺一不可,
而且一定要保存好,淑蘭和離,不就用到「嫁妝單子」了嗎!
另外,嫁妝單子在女方進府時,也是需要給男方家長過目的,
但也只是看看。無論是正妻還是妾,女子的嫁妝都是由自己保管。
海氏進門,正是明蘭管家,
王若弗還特地讓明蘭也看了眼海家的嫁妝,走了個流程。
納征又稱「過大禮」,因為這麼一番折騰下來,
顧廷燁和明蘭的婚約就正式生效啦。
第五步,請期,即男家選定好結婚的好日子,并且要征求女家同意,
有了準確時間,就要開始向親朋好友發喜帖嘍。
顧廷燁到這一步的時候,估計要等上一等啊。因為明蘭是老幺,
上頭還有五姐如蘭的婚禮沒辦,所以顧家選定的日子一定是要在如蘭之后的。
不過,好事多磨嘛!
等到如蘭的婚事結束,顧廷燁也就迎來了娶明蘭的大日子。
這最后一步,稱為「迎親」,也可以叫「親迎」。
這天,顧二會穿著喜服,帶著媒人,親自來盛家迎娶新娘。
之后,明蘭乘著花轎,被接到顧家。
進門時,就需要用到「最后一書」——迎書。
是顧廷燁寫給明蘭的,而且要當場宣讀,代表「明媒正娶」。
在顧家拜完顧偃開和白氏牌位的儀式后,
就是送入洞房、喝交杯酒、結發的那一套啦。
除了「三書六禮」,結婚還需要「三媒六證」。
三媒包括男女雙方的媒人,還有官媒。官媒是大戶人家才有的規矩。
顧廷燁當時就是讓官家,知曉了他和盛家的姻親,
相當于請了全天下最大的官媒。
婚禮當天,桓王就是「官媒」的代表,出席了婚宴。
六證即六種見證物。比如裝糧食的斗和裁衣服的剪子,
有「吃穿不愁」的意思;算盤則表示家里未來財源滾滾。
六種物件并不固定,凡是有好意的都可以。
怎麼樣?古代結婚是不是很麻煩!不過,一輩子只有一次,
也很值得啦!反正我們是體驗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