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傳》原著:睥睨妃妾的和敬公主,她是瑯嬅驕傲的小棉襖

小九 2023/02/11 檢舉 我要評論

璟瑟是個挺傲氣的公主,自恃嫡出尊貴,在庶母們面前很拿大。不過原配皇后生的嫡公主,不把她皇阿瑪的妾室們放在眼里,又怎樣呢?她有傲的資本啊。

皇帝一生統共三位嫡出公主,兩個早夭,在皇帝膝下長大成人,并陪著他安度晚年的唯有和敬公主璟瑟。

璟瑟的傲氣,除了先天血液里帶來的,很大一部分是環境逼出來的,根本原因——她要維護母親的尊嚴。

在潛邸時,父親的寵妾是烏拉那拉青櫻和高晞月。尤其那個青櫻,出身后族,性子嬌縱,兩位姑母還都是皇祖父的皇后,一個是現任,另一個雖是前任,卻是皇祖父的白月光,無人可以逾越的高峰。因為側福晉青櫻后台硬,又得父親偏愛,母親雖然貴為福晉,也不得不對青櫻禮敬三分,凡事與她有商有量。

父親登基,母親富察瑯嬅被冊為皇后,而青櫻雖封為嫻妃,受她姑母景仁宮皇后牽連,被太后嫌棄,日子并不好過。

剛入宮那段日子,大約是璟瑟最輕松愉悅的時光——母親兒女雙全,又溫和賢良,甚得父親敬重愛惜;慧貴妃雖然寵冠六宮,在母親面前卻謹守妃妾之禮,恭敬周到;純嬪固然有子,一個小小嬪位之子,如何比得過嫡子永璉?

可是後來二哥永璉死了,母親各種調理,好不容易又生下了七弟永琮,卻不足兩周歲早夭。接連失去兩個嫡子,磨掉了瑯嬅大半條命,而父親正盛寵著妃妾如懿和意歡,彼時純貴妃蘇綠筠已經有了兩兒一女,嘉妃金玉妍也生下了第二個兒子。

太醫斷言母親再不能有孕,守著個皇后的名分,母親無子、無愛、無寵,整日枯躺床榻,任青絲衰作白發。而父親正打算東巡,他要帶著嫻貴妃和純貴妃為首的六宮嬪妃去齊魯之地,登泰山、祭孔廟。

危機之中,璟瑟迅速成熟。這個十七歲的姑娘流著淚鼓勵母親,要母親振作起來,這是父親登基十三年來第一次東巡,母親貴為天下之母,怎麼可以不去?

東巡途中,璟瑟精心照顧母親湯藥,嚴妝麗服,維護她一國之后的形象,又不時以言語彈壓寵妃,以賤彼來尊此。

看《如懿傳》,很多人站在女主立場,自然不喜歡璟瑟這個人物,可即使再不喜歡,也無法否認她是瑯嬅的好女兒。誰家養女兒愿意養個沒用的廢柴?甚至養出個禍害戀愛腦?女兒就該養成璟瑟這樣,聰明堅韌,自帶貴氣,骨有傲氣。

璟瑟這個姑娘之所以越看越出色,在于她始終是成長著的,她可以是溫室里的花朵,也可以是懸崖邊的勁草,一生都在原地踏步的戀愛腦如懿如果不敗在她手下,那才叫沒天理。

璟瑟一生最摧心肝就是隨駕東巡這一次。她既要照顧母親身體,又要對外隱瞞母親真實病況,還要彈壓妃妾盛氣,以維護母親東宮尊嚴。

就在這個時候,蒙古科爾沁部來求娶嫡公主,皇帝本來想把長公主柔淑嫁過去,畢竟是異母妹妹,他不心疼。是嫻貴妃如懿為了跪舔太后惡心富察皇后,向皇帝進了讒言。她說太后的端淑公主已經嫁去了準葛爾,若再將柔淑嫁去科爾沁,那麼蒙古最強的兩股勢力都會親近太后,如懿勸皇帝把自己的女兒嫁去科爾沁,這樣才最可靠。

當時皇帝統共兩個女兒,純貴妃生的四公主年紀尚幼且是庶出,那麼能嫁的只有和敬公主璟瑟了。璟瑟自小在皇帝膝下長大,皇帝本意是她嫁得近些,時時都能在眼前,如今受了奸妃攛掇,卻要將這個最心疼的女兒遠嫁蒙古了。

不同于電視劇中的皇后與太后相掙護女,原著中瑯嬅看出了皇帝的心意,沒有一語反對,態度是「默許」。

面對哭哭啼啼不肯遠嫁蒙古的璟瑟,瑯嬅說,富察氏已經沒有皇子可以倚靠了,璟瑟嫁去科爾沁,以大清嫡公主和科爾沁王妃的雙重身份,與富察氏一族遙相呼應,互為倚仗,才能彼此保全尊貴。

璟瑟固然萬般不愿也只得愿意了,因為她與母親一樣,都重視富察氏的榮耀。

十七歲的璟瑟未必能體會出,看似瑯嬅為了母族的榮耀犧牲了她,實則卻是在極力為她打算。瑯嬅已經命不長久,她若一死,璟瑟在宮中無依無靠,后宮這群妾婦指不定怎麼給璟瑟使壞呢,極有可能連一門好親事都說不上。不如趁自己還有口氣,把璟瑟嫁去科爾沁,雖遠了些,畢竟尊貴,還離了宮中是非。

未久瑯嬅過世,臨死前懇求皇帝,不要為了自己喪事耽誤璟瑟親事,原先舍不得她嫁,如今已經十七歲,卻是耽誤不起了。

十七歲的璟瑟不能體會到瑯嬅的慈母心腸,可是五年十年之后,怎麼可能還不領悟?璟瑟愛母親有多深,對鳳位之上的繼后如懿就會有多恨,這不是人之常情嗎?

瑯嬅薨逝三年后,如懿被冊封為后。冊封大典上,前來觀禮的和敬公主雖然打從心底瞧不上這個繼后,也只不過冷笑幾聲——享得住這潑天的富貴,也要受得住來日彌天的大禍。我且看看,看你得意多久?

璟瑟還公然嘲諷如懿不過是續弦,說民間繼室入門,對原配牌位是要執妾禮的,這是要在如懿最風光的時候觸她一個霉頭。

璟瑟這麼做很過分嗎?不,這已經是她的舅舅傅恒極力勸說,她極力忍耐后的表現了。傅恒請這位公主外甥女忍耐,傅恒自己又何嘗不是忍辱擔任冊后正使?因為傅恒深知,眼下烏拉那拉氏正得意,他們力有不逮,只能眼睜睜看她繼位皇后,身膺榮光。

可是和敬公主從來沒有忘記如懿帶給她皇額娘的傷心與痛苦,公主身上流著富察氏的血液,她怎能讓富察氏的仇人永踞高位?后期,璟瑟真正開始打擊如懿,她早不是當初盛氣凌人的模樣,而是學會了韜晦謀略。

因為失寵的令妃魏嬿婉「救」了璟瑟唯一的兒子,以這件事為契機,璟瑟扶持魏嬿婉復寵,她也直接告訴魏嬿婉,她不喜歡如懿霸在鳳位上。璟瑟不僅吩咐魏嬿婉對付如懿,她還提供各項幫助,既然要把魏嬿婉打磨成削向如懿的刀,那麼自然是準備好了磨刀石的。

永琪之死,有一個關鍵人物——侍妾胡蕓角。永琪曾對額娘海蘭說過,府里那個令他舒心合意的格格胡氏是三額駙送的。三額駙何方神圣啊?當然是三公主璟瑟的駙馬。

魏嬿婉再心思陰狠,畢竟是深宮女子,母家只剩一個不成材的弟弟,并沒有得力人手可以使用,外頭的人和事,自然是和敬公主在翻云覆雨了。

因歌伎尋歡之事,如懿在御舟與皇帝大鬧,直至斷發絕情。本來帝后之間鬧一鬧,往小里說不過是夫妻矛盾,偏偏璟瑟和魏嬿婉掐著點兒就來了,此大不敬之舉落入公主和妃妾眼里,就沒法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

璟瑟和魏嬿婉能掐著帝后鬧得最不堪的時候趕到,自然是護衛御舟的領侍衛內大臣傅恒給外甥女璟瑟提供的信息。之前傅恒眼睜睜看著繼后上御舟,還不許手下侍衛多言,就是等著這一場大鬧。傅恒和璟瑟舅甥心意一致——繼后你趕緊作,早作死早了,富察瑯嬅才是唯一的皇后,唯一能與皇帝并肩而立的天下之母。

原著中,如懿倒台后,皇帝動過立魏嬿婉為后的心思,太后都攔不住,卻是被璟瑟三言兩語打消了念頭。

璟瑟一副小女兒家神態坐在皇帝身邊,「隨意」說起翊坤宮娘娘觸怒皇阿瑪那晚,令娘娘詢問過傅恒御船上有哪些人。又說令娘娘知道翊坤宮娘娘和皇阿瑪鬧起來,急急扯了她同來勸說,這才撞見了翊坤宮娘娘斷發一幕。

皇帝眼中漫起陰郁的焰火,令皇貴妃的上升通道完美關閉。

而事情的發展也如璟瑟所愿,皇帝此生再未立后,長春宮始終保持瑯嬅生前的樣子,不許妃妾入住。

皇帝固然還寵過不少妃子,比如寒香見和汪芙芷,對于皇帝納誰寵誰,璟瑟完全不在意,那些卑賤的妃妾爭寵,她壓根兒看不上,反正誰也不配和她額娘比肩,只有額娘才是皇阿瑪身邊最德行出眾的皇后,沒有任何人可以取代。

璟瑟看重的是皇額娘的尊榮,富察氏的尊榮,即便額娘不在,當如猶在。當年瑯嬅有多重視正宮之位,如今璟瑟就有多重視為皇額娘守住正宮之位。

瑯嬅生前背了不少鍋,但她并非全無錯處,至少她當年賜給潛邸寵妾青櫻和高晞月鐲子防孕的做法,一度令皇帝憤懣。可時光流逝,多年以后,璟瑟將之輕描淡寫為「為防寵妃僭越」,皇帝亦深以為然。何況許多事原是冤屈了瑯嬅,皇帝心中愧悔,于是歲月濾鏡之下的瑯嬅,溫柔婉轉,生生在皇帝心里開出一朵血色傷花,佇立成大清后宮的一座神祇。

暮年的皇帝,最愛逗留在長春宮,由女兒璟瑟和小舅子傅恒陪同,絮絮叨叨閑聊孝賢皇后的往事,她的溫柔恭馴,她的寬厚御下,她的節儉賢良,瀝瀝數之不盡。

劇版《如懿傳》有一個神奇的解讀,和敬公主對如懿居然會有一聲真情流露的「皇額娘」,這完全不符合和敬公主的人設。

繼后如懿是璟瑟自幼就討厭的人,隨著父親登基,討厭的人還成了母親的強敵,永璉被害、瑯嬅早逝、璟瑟遠嫁,樁樁件件如懿都脫不了干系,到後來居然還是這個可憎的女人霸占了額娘的鳳位,璟瑟怎麼可能對這個仇眥有一點點真心?

和敬公主璟瑟的真心,只在她額娘的病榻前,她要做母親的依靠,給母親爭氣。

當年她曾對連喪兩子后毫無生機的瑯嬅說過——皇額娘,不要緊,哪怕二哥和永琮都不在了,您是皇后,還是不可動搖的皇后……兒臣一定會緊緊扶著皇額娘您,咱們母女,一定會走得很好很好,您放心。

她說過的話,做到了。她忍耐十幾年,籌謀十幾年,終于讓母親成為父親身邊唯一的皇后,這是瑯嬅的心愿,也是璟瑟的心愿,更是富察族的心愿。


用戶評論